原创论文网 原创论文网

原创论文网电话
免费咨询热线电话
15871151735
首页 > 论文 > 材料 >

二氧化硅纳米材料制备及表征

论文库:材料 时间:2022-07-30 13:36:26 点击:

 摘 要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论文以碳酸钙球霰石为模板成功制备得到了二氧化硅纳米胶囊。进一步研究发现,淀粉修饰可增加碳酸钙球霰石的稳定性;乙醇引入可有效增加正硅酸四乙酯溶解度,进而促进正硅酸四乙酯水解产生二氧化硅纳米胶囊;预先碳酸钙吸附正硅酸四乙酯可有效促进正硅酸四乙酯水解产生二氧化硅纳米胶囊;当添加正硅酸四乙酯的浓度超过50%, 才能够制备得到完美的二氧化硅纳米胶囊颗粒;低温不利于正硅酸四乙酯的水解,低温条件下将得到二氧化硅纳米壳状颗粒。通过材料表征技术可知,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有效去除了模板中的钙元素,反应完之后,淀粉修饰在二氧化硅纳米胶囊颗粒上。相关研究结果可为后续二氧化硅纳米材料在药物载体方面的应用奠定基础。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Abstract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In the present study, silica nanoparticles were successfully prepared with calcium carbonate vaterite as a template. It was found that starch dopped can increase the stability of calcium carbonate. The introduction of ethanol in the hydrolysis process can effectively increase the solubility of TESO, and then promoting the hydrolysis and producing silica nanoparticles. The adsorption of TESO by calcium carbonate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hydrolysis of TESO to produce silica nanocapsules. Increasing the concentration of TESO than 50% facilitates the production of perfect silica nanoparticles, while which was hindered under low reaction temperature. The characterization using XRD, SEM, TEM, EDX, TG, and XPS demonstrated the formation of nanocapsules for silica nanoparticles, along with the elimination of Ca via adding EDTA. Corresponding findings in the present study could provide new insight into the application of silica nanomaterials as drug carriers.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目 录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摘 要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Abstract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一、绪 论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1.1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形态结构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1.2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制备方法简介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1.3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应用研究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第二章、实验部分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2.2 二氧化硅纳米材料制备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2.2.1 淀粉修饰碳酸钙球霰石制备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2.2.2 二氧化钙颗粒制备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2.3 二氧化硅纳米材料表征技术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第三章、结果与讨论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3.1 淀粉修饰碳酸钙颗粒表征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3.2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表征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3.3 研究结论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3.4 后期展望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参考文献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一、绪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1.1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形态结构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二氧化硅,作为地壳中含量最为丰富的物质,占比达到75%,其在自然界中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分别对应于结晶型的石英、鳞石英、方石英及无定型的黑曜石形式存在于火山岩中 [1-5]。具有获取容易、载流子迁移效率高、容易加工修饰、化学稳定、无毒性、对环境友好等一系列优点,基于此,基于硅的纳米材料开发一直是目前材料、化学、电气、环境、物理、生物等领域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6-12]。目前已知的较为广泛的应用有热传导器件开发、新型半导体电子器件应用、太阳能光伏设备改进等[13]。根据之前的研究文献,纳米尺寸下的硅基纳米材料,包括量子点、表面修饰改性结构等,表现出特异的低维特性,譬如量子限制效应,这使其在光学、电子、热效应等方面表现性质突出[6, 11, 13-17]。目前常见的硅基纳米结构按照形态、元素组成、结构等可分为多孔纳米硅、纳米硅晶物、纳米硅氧化物,及其他含硅的纳米材料等[10, 15]。根据之前的研究文献报道,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可广泛应用作药物分子载体,这可归因于二氧化硅材料的多孔性质和生物可兼容性质[18-23]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多种形态结构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被开发出来,其中球形与介孔型研究最多,并可作为各种功能纳米材料常用的载体[24-28]。球形二氧化硅纳米颗粒最为容易得到,其最早可追溯到1968年Stober建立的碱性催化模式制备纳米二氧化硅颗粒。在后续的研究工作中,通过对Stober方法进行改良,比如改变有机溶剂影响与水的界面接触,影响正硅酸四乙酯的在水和有机溶剂界面处的单体转移速率来影响制备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尺寸;通过调控反应温度、搅拌速度、反应量等来影响制备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形貌等[29-32]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针对具有规则介孔形态的纳米二氧化硅颗粒,其研究开始比较晚,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首先,定义介孔材料,介孔材料是指孔径在2-50 nm范围内的多孔材料,其具有高比表面积、孔径大小与孔结构可调控等优点,这使其在吸附、催化、能源储存、药物载体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18, 33-38]。介孔纳米二氧化硅颗粒最早通过模板法进行制备,通过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使用制备得到孔径1.5-10 nm范围内的新型M41S系列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材料。随后,通过改变模板剂类型,多种硅源使用、调控反应媒介、优化反应条件等方式制备得到了具有多种形态结构的纳米二氧化硅颗粒[15, 33, 39-44]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1.2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制备方法简介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目前,已经开发出诸如喷雾热解法、机械研磨法及溶胶凝胶法等多种方法制备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其中,溶胶凝胶法具有过程简单、容易操作、适用范围广等优点,是目前制备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主要方法。在溶胶凝胶法制备二氧化硅纳米颗粒中,采用的硅源主要为正硅酸四乙酯,其较差水溶性导致其水解效率及其缓慢[31, 45]。因此,在目前的溶胶凝胶法通过采用强酸或强碱催化剂来加快正硅酸四乙酯的水解。常见的酸性催化剂有硝酸和盐酸,碱性催化剂有氨水与氢氧化钠。在碱性催化剂中,实际起主要作用的为氢氧根离子,其能够与Si原子发生亲核取代反应,随后脱硅醇产生Si-OH基团。在凝胶溶胶法中,正硅酸四乙酯水解过程是控制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制备形成的决速步骤[29, 46]。水解完之后,进行快速的缩合反应,最终达到晶核平衡浓度进行聚集生长。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图1-1. 碱性催化条件下可能的水解过程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图1-2. 碱性催化条件下可能的缩合过程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图1-3. 酸性催化条件下可能的水解过程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图1-4. 酸性催化条件下可能的缩合过程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对于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制备,酸性条件下正硅酸四乙酯的水解与缩合过程变得更为迅速,如图1-3和1-4所示。尽管如此,酸性条件下制备得到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分散性较差,粒径分布也不均匀。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1.3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应用研究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具有化学性质稳定、生物兼容性高、制备方法简单溶液操作、紫外穿透性强等优点,这使得纳米二氧化硅颗粒可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25, 47-51]。首先,二氧化硅纳米颗粒通过复合贵金属元素,提高贵金属化合物的催化性能和稳定性[6, 16, 34];纳米二氧化硅颗粒可用于增强水泥基材料机械强度[3, 52-54];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自组装用于光电子材料构建[17, 55];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中规则可控孔道可用于封装药物分子,制作药物缓释系统,并应用于癌症治疗、酶固化等医学研究中[18, 19, 21-23];利用纳米二氧化硅颗粒表面丰富羟基,作为补强添加剂,用于橡胶产业、塑料产业以及树脂基复合材料等领域,改善材料强度、耐磨性及抗老化性,增强产品性能[10]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为制备能够应用于药物载体的二氧化硅纳米胶囊颗粒。在之前的制备技术中,诸如多重乳剂、脂质体(脂质体-脂质体)和聚合体-聚合体等多室结构已经广泛应用于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制备过程中。其主要有两种材料制备方法,分别对应于“Bottom-up”与“Top-down”两种策略。前者需要通过脂质体、立方体、多聚体、聚合物等相互间作用力构建一个多室结构。而后者则是首先通过一个模板构建一个多室结构,然后将模板去除用于构建纳米载体。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在本研究中,采用碳酸钙作为模板制备二氧化硅纳米胶囊颗粒。通过淀粉修饰增加碳酸钙模板稳定性;通过预先吸附正硅酸四乙酯,促进正硅酸四乙酯的有效水解;通过乙醇引入增加正硅酸四乙酯溶解度,进而促进正硅酸四乙酯水解。通过SEM、TEM、EDX、XPS等仪器等制备的模板及最终产物进行表征,并分析制备条件对碳酸钙模板和二氧化硅纳米胶囊颗粒的影响,相关研究工作可为后续二氧化硅纳米材料在药物载体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第二章实验部分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在本论文中,所采用实验材料与设备如下表2.1所示。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表2.1 本研究中所使用到的材料、试剂和仪器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材料/试剂/仪器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规格/型号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厂家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碳酸钠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分析纯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国药试剂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氯化钙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分析纯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国药试剂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分析纯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国药试剂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氨水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分析纯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国药试剂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水溶性淀粉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分析纯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国药试剂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正硅酸四乙酯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分析纯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Acros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高温马弗炉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DRZ-4S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天津华北实验仪器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实验室电炉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SX2-5-10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武汉电炉实验电炉厂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pH计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PB-10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Sartorius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智能多点磁力搅拌器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ZNCL-D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武汉科尔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氮气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 98.5%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武钢集团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电子天平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精度0.1 mg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Sartorius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超声波清洗仪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KQ3200DZ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恒温水浴锅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HH-2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国华电器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纯水仪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PCDX-J2-10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成都品成科技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电热鼓风干燥箱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101-08N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天津华北实验仪器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分析仪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JW-RB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北京精微高博科学技术有限公司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台式离心机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Thermo Scientific SL8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Thermo Fisher Scientific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同步热分析仪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SDT Q600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美国TA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分析仪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JW-RB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北京精微高博科学技术有限公司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NANOSEM 450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美国FEI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X射线光电子能谱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AXIS-ULTRA DLD-600 W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日本Shimadzu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粉末X射线衍射 (XRD)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Empyrean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荷兰PANalytical B.V.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2.2 二氧化硅纳米材料制备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2.2.1 淀粉修饰碳酸钙球霰石制备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在本论文中,采用碳酸钙作为模板制备二氧化硅颗粒。首先制备的是淀粉修饰碳酸钙球霰石,其制备方法如下:加热溶解0.25 g淀粉于100 mL去离子水中,后将CaCl2 固体粉末(0.075 g)加入到0.005 M淀粉水溶液中,并搅拌。随后,将100 ml Na2CO3水溶液(0.005 M)加入到CaCl2与淀粉的混合水溶液中。将混合溶液搅拌12小时。最后,将混合溶液过滤,分别用去离子水和乙醇反复清洗多次,去除材料表面残留的淀粉和其他水溶性离子。将清洗好的材料放置在真空干燥箱中80 ℃下干燥6小时,去除材料表面残留的水与乙醇。此时得到碳酸钙颗粒平均粒径为400 nm。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通过控制添加氯化钙浓度为0.0025 M与0.01 M,制备得到碳酸钙颗粒平均粒径分别为300 nm与1200 nm。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空白实验:在不加淀粉修饰的碳酸钙颗粒制备过程中,将100 mL氯化钙(0.05 M)水溶液与100 mL碳酸钠水溶液(0.05 M)混合搅拌12小时,其他处理步骤与淀粉修饰碳酸钙球霰石制备方法一致。经测量,空白实验制备的碳酸钙颗粒平均粒径为600 nm。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2.2.2 二氧化钙颗粒制备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将50 mg上述制备的碳酸钙颗粒与2 mL正硅酸四乙酯溶液混合2小时,控制正硅酸四乙酯体积浓度分别为12.5%、25%、50%、75%与100%。吸附完正硅酸四乙酯后,将碳酸钙颗粒离心并转移到含氨水2.5 mL, 去离子水2.5 mL与乙醇6 mL的长颈瓶中,反应12小时。在本研究中,也对反应介质乙醇的浓度对最后二氧化硅颗粒性质的影响进行分析。通过控制6 mL乙醇中乙醇的体积分数分别为0,50%与75%,其他反应条件保持不变。将制备的二氧化硅颗粒用去离子水反复清洗多遍,并浸泡在0.1 M的乙二胺四酸二钠溶液中(pH 7.4) 2小时去除碳酸钙组分。采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溶液反复浸泡多次,直至在浸出液中检测不到钙元素。最后,将制备的样品反复用去离子水清洗多次,随后在真空干燥箱中80 ℃下干燥6小时。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图2-1.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制备示意图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2.3 二氧化硅纳米材料表征技术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在本论文中,通过透射电镜(T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量色散X射线能谱(EDX)、比表面积孔径分析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X射线衍射仪(XRD)对制备材料的形态、晶型、元素组成等性质进行分析。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第三章结果与讨论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3.1 淀粉修饰碳酸钙颗粒表征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图3-1. 碳酸钙颗粒SEM图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图3-2 碳酸钙平均粒径(a) 400 nm、(b) 1200 nm与(c) 300 nm SEM图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如图3.1所示,采用SEM对制备的碳酸钙颗粒形态进行分析。从SEM图上可观测到堆积的纳米柱形结构。通过调整氯化钙与碳酸钠的浓度,可得到不同尺寸的碳酸钙纳米颗粒。具体地说,控制制备碳酸钙纳米颗粒过程中氯化钙浓度0.0025 M, 得到碳酸钙纳米颗粒平均粒径为300 nm,进一步增加氯化钙浓度,制备碳酸钙纳米颗粒的粒径也会增加。0.0025 M浓度氯化钙的添加,可使得制备碳酸钙纳米颗粒的平均粒径增加到1200 nm.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进一步仔细观察碳酸钙纳米颗粒表面形态,可发现表面存在一些凸起的颗粒状物质,也存在一些凹下去的孔洞结构,由于这些结构在微观尺度上具有较高的吸附能力,能够有效吸附后续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制备过程中添加的正硅酸四乙酯,有助于后续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制备。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图3-3. 碳酸钙热重分析数据图。其中碳酸钙制备过程中淀粉含量分别为0与0.25%。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采用热重分析技术对制备的碳酸钙纳米颗粒进行分析,如图3.3所示。在25-800 ℃范围下对碳酸钙纳米颗粒组分随温度的质量损失情况进行分析。在低温条件下,既200~350 °C下,可观察到质量损失,这可归因于可溶性淀粉的燃烧。在制备过程中不加可溶性淀粉的碳酸钙纳米颗粒热重分析图中,在200~350 °C范围内仅仅只会观察到微弱的质量缺失。该结果从侧面验证了可溶性淀粉的确嫁接到了碳酸钙纳米材料表面。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随着温度上升至550 ℃,不管是否在制备过程中添加可溶性淀粉,碳酸纳米颗粒都可观察到非常明显的质量损失。根据之前的文献报道,550~750 °C质量损失可归因于碳酸钙的分解,这也表明了碳酸钙纳米颗粒主要由淀粉于碳酸钙组成。进一步对碳酸钙纳米颗粒随温度变化的质量损失数据进行详细分析,可发现当碳酸钙纳米材料制备过程中添加0.25%的可溶性淀粉时,制备得到的碳酸钙纳米颗粒中可溶性淀粉质量含量大概在3%左右。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3.2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表征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图3-4 碳酸钙纳米颗粒模板制备二氧化硅SEM图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a-c)对应碳酸钙纳米颗粒粒径分别为1200 nm、400 nm与300 nm。 制备条件:室温,正硅酸四乙酯体积分数50%,裂解条件:30%氨水2.5 mL, 去离子水2.5 mL,乙醇6 mL。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图3-5 碳酸钙纳米颗粒模板制备二氧化硅SEM图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a-c)对应碳酸钙纳米颗粒粒径分别为1200 nm、400 nm与300 nm. (d) 400 nm碳酸钙颗粒模板制备的空心二氧化硅纳米颗粒SEM图。制备条件:室温,正硅酸四乙酯体积分数50%,裂解条件:30%氨水2.5 mL, 去离子水2.5 mL,乙醇6 mL。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在本研究中,通过模板碳酸钙纳米颗粒吸附正硅酸四乙酯,随后正硅酸四乙酯室温下裂解形成二氧化硅。再用EDTA去除模板碳酸钙,最后经水与乙醇清洗及真空干燥后,得到固体材料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图3-4对制备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进行材料TEM表征。在TEM图上可观测到二氧化硅纳米颗粒明显的多室结构。随着碳酸钙模板尺寸从1200 nm减小到300 nm, 在TEM图上可清楚地显示,二氧化硅颗粒具有与碳酸钙模板相同的尺寸,其主要由粒径为10~70 nm的纳米胶囊组成。在图3-4内置图的所选区域电子衍射(SAED)数据表明,制备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主要为无定型结构。与此作为对比的是,在正硅酸四乙酯裂解过程中将其加入到碳酸钙悬浮液中,将正硅酸四乙酯的吸附过程缩短,最后得到的材料是实心与空心纳米二氧化硅颗粒的富集。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图3-6. 典型步骤制备二氧化硅颗粒TEM图:正硅酸四乙酯在裂解过程中加入到碳酸钙悬浮液中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图3-7. 室温条件下正硅酸四乙酯裂解前后碳酸钙球霰石XRD谱图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在本论文中,淀粉修饰的作用主要是为了保持碳酸钙球霰石纳米颗粒的稳定性。如图3-7的XRD谱图所示,在淀粉修饰的球霰石碳酸钙纳米颗粒中没有检测到霰石和方解石的碳酸钙。与此同时,在正硅酸四乙酯的裂解过程中也没有检测到碳酸钙纳米颗粒球霰石相到霰石和方解石相的转变。在淀粉不存在情况下,主要检测到的是空心立方二氧化硅壳与碎片。这表明淀粉不存在情况下,碳酸钙球霰石纳米颗粒逐渐转化成了方解石,这导致制备的碳酸钙纳米颗粒表面由粗糙状态转变为平滑状态,不利于正硅酸四乙酯的吸附,这也导致了正硅酸四乙酯的裂解主要发生在碳酸钙纳米颗粒的表面,不利于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形成。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图3-8.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a) 淀粉不存在以碳酸钙为模板制备的二氧化硅壳结构;(b) 淀粉不存在条件下,碳酸钙球霰石纳米颗粒逐渐转化成了表面光滑的方解石,导致正硅酸四乙酯主要分布在碳酸钙表面。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图3-9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a) 裂解过程中乙醇体积分数(0%, 50%与75%)对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形成的影响。控制反应总体积为11 mL,其中氨水2.5 mL,添加正硅酸四乙酯体积分数为50%。(b) 正硅酸四乙酯浓度(体积分数分别为12.5%, 25%, 75% 与100%)对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形成影响。控制反应总体积为11 mL,其中氨水2.5 mL,去离子水2.5 mL,乙醇6 mL。所有反应均在室温下进行。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为了进一步探究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形成机制,对制备过程中乙醇、正硅酸四乙酯体积分数及反应温度影响最终产物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形态进行分析。如图3-9a所示,当体积分数为50%的正硅酸四乙酯在常温下进行裂解时,随着乙醇体积分数的增加,制备的二氧化硅纳米胶囊变得越来越厚和越来越紧密。这可能使因为乙醇浓度的增加促进了正硅酸四乙酯的溶解,进而促进了碳酸钙纳米颗粒与正硅酸四乙酯的接触。进一步对正硅酸四乙酯浓度影响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形态进行分析,控制裂解条件,既控制反应在常温下进行,控制添加氨水量2.5 mL, 去离子水2.5 mL,乙醇6 mL。研究可发现,如图3-9b所示,当添加的正硅酸四乙酯体积分数小于50%,不能够形成完整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而只有当正硅酸四乙酯体积分数超过50%,才能够形成完美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图3-10.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低温5℃条件下以400 nm碳酸钙球霰石纳米颗粒制备得到的空心二氧化硅纳米颗粒TEM和SEM图。反应条件:正硅酸四乙酯体积分数为50%,添加氨水浓度2.5 mL,去离子水2.5 mL,乙醇添加量6 mL,反应温度至5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图3-11. 5 ℃下正硅酸四乙酯裂解前后碳酸钙球霰石XRD谱图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根据之前的文献报道可知,反应温度会影响正硅酸四乙酯的裂解。如图3-10所示,控制正硅酸四乙酯体积分数为50%的反应条件下,添加氨水浓度2.5 mL,去离子水2.5 mL,乙醇添加量6 mL,降低反应温度至5 ℃。如图3-10所示SEM与TEM图可知,与室温条件反应下得到的纳米胶囊二氧化硅相比,在低温条件下主要制备得到的是空心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这表明低温会抑制正硅酸四乙酯的水解,进而使得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表面仅仅形成一个简单的壳状结构。在图3-11显示的低温条件下正硅酸四乙酯水解前后碳酸钙球霰石晶型变化,并没有观测到新的晶体结构的形成,这表明低温条件下二氧化硅空心纳米颗粒形成过程中并不存在碳酸钙球霰石晶型的转变。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谱图对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元素组成进行分析,如图3-12a所示,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几乎将模板中的钙组分完全去除掉。与此相对应的是,硅元素的质量百分比为32.71%。这表明二氧化硅纳米颗粒成功以碳酸钙为模板制作成功。与此同时,检测到了较高浓度的碳元素,这可能来源于材料制备过程中添加淀粉的残留,该结果也可通过热重分析中250-350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质量损失进行验证。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表面的碳、氧、硅元素形态进行分析。如图3-12b所示,检测到碳元素原子百分比含量为33.3%, 这要高于EDX谱图中碳元素含量,这表明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表面吸附的淀粉含量较高。进一步对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O 1s谱图进行分析,在结合能 532.7 eV处可检测到O 1s峰。与淀粉与淀粉O 1s相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O 1s峰不同表面淀粉是否存在改变了二氧化硅表面氧性质。进一步对O 1s峰进行分峰拟合,分别对应于533 eV的Si-OH, 532.8 eV的C-O键,532 eV对应于硅氧键中的氧原子。该结果验证了二氧化硅表面淀粉的覆盖,可有效减低材料毒性。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图3-12.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a) 制备二氧化硅纳米颗粒EDX谱图,(b) XPS谱图,分别对应于纯淀粉、不添加淀粉的二氧化硅颗粒及二氧化硅纳米颗粒O 1s XPS谱图。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BET氮吸附/脱附等温线(c)及BJH孔径分布图(d)。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3.3 研究结论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在本论文中,以碳酸钙球霰石为模板成功制备了二氧化硅纳米胶囊。研究结果表明,淀粉修饰可增加碳酸钙球霰石的稳定性,避免碳酸钙球霰石相向方解石相等的相态转化;逐步增加氯化钙浓度,可有效增加制备模板碳酸钙球霰石的纳米尺寸。随后,碳酸钙球霰石吸附正硅酸四乙酯,随后在含乙醇、去离子水、氨水的反应媒介中进行水解。通过探究反应条件影响因素可知,正硅酸四乙酯的吸附过程可使得制备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呈现胶囊的形态,而吸附和裂解的同步使得制备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呈现壳状结构;乙醇浓度的增加可有效增加正硅酸四乙酯的溶解度,进而促进正硅酸四乙酯的水解;当添加正硅酸四乙酯的浓度超过50%, 才能够制备得到完美的二氧化硅纳米胶囊颗粒;进一步研究发现低温不利于正硅酸四乙酯的水解,进而最后得到的为二氧化硅纳米壳状颗粒。通过EDX能谱分析,可知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有效去除了模板中的钙元素,反应完之后,淀粉修饰在二氧化硅纳米胶囊颗粒。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3.4 后期展望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在本论文中,成功制备得到了表面官能团丰富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在后期的研究工作中,希望能够将金纳米颗粒嫁接在二氧化硅材料表面。这主要是由于纳米尺寸下的金及其化合物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活性,这与纳米尺寸下金化合物较高的比表面积、金原子外层电子容易得到和失去。因此纳米尺寸下的金化合物更容易参与化学反应,比较典型的为促进氮氧化合物还原、二氧化碳还原、水电解等反应[56-58]。通过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表面负载金纳米颗粒,可有效避免金纳米颗粒由于较高表面能聚集在一起降低催化活性,同时保证金纳米颗粒充分暴露在载体表面参与化学反应,降低金使用量,提高金纳米颗粒催化活性[59, 60]。在后期研究工作中,通过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吸附高氯酸金,并通过后续添加的硼氢化钠进行原位还原技术制备金纳米颗粒附着的二氧化硅胶囊,该材料可应用于生物医药体系。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参考文献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1] C.C. Gilmour, G.S. Riedel, G. Riedel, S. Kwon, R. Landis, S.S. Brown, C.A. Menzie, U. Ghosh, Activated carbon mitigates mercury and methylmercury bioavailability in contaminated sediments,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47 (2013) 13001-13010.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2] M.C. Ncibi, B. Mahjoub, R. Gourdon, Effects of aging on the extractability of naphthalene and phenanthrene from Mediterranean soils,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146 (2007) 378-384.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3] A.J. Maas, J.H. Ideker, M.C.G. Juenger, Alkali silica reactivity of agglomerated silica fume,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 37 (2007) 166-174.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4] R. Merget, T. Bauer, H.U. Kupper, S. Philippou, H.D. Bauer, R. Breitstadt, T. Bruening, Health hazards due to the inhalation of amorphous silica, Arch Toxicol, 75 (2002) 625-634.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5] B. Friede, E. Gaillou, The variety of silica: crystalline and amorphous, Chemie in Unserer Zeit, 52 (2018) 84-93.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6] S. Goberna-Ferron, M.P. Asta, B. Zareeipolgardani, S. Bureau, N. Findling, L. Simonelli, J.M. Greneche, L. Charlet, A. Fernandez-Martinez, Influence of Silica Coatings on Magnetite-Catalyzed Selenium Reduction,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55 (2021) 3021-3031.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7] E. Reinoso-Maset, N. Perdrial, C.I. Steefel, W. Um, J. Chorover, P.A. O'Day, Dissolved Carbonate and pH Control the Dissolution of Uranyl Phosphate Minerals in Flow-Through Porous Media,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54 (2020) 6031-6042.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 M. Yu, X. He, B. Xi, Y. Xiong, Z. Wang, D. Sheng, L. Zhu, X. Mao, Dissolved Silicate Enhances the Oxidation of Chlorophenols by Permanganate: Important Role of Silicate-Stabilized MnO2 Colloids,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54 (2020) 10279-10288.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9] W. Ding, W. Xiao, H. Zheng, S. Zhang, H. Liu, Y. An, R. Zhao, Electro-assisted sulfite activation by a silica supported cobalt catalyst for the degradation of organic pollutants in near-neutral pH condition,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402 (2020) 126168.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10] S. Yang, Y. Li, Fluorescent hybrid silica nanoparticles and thei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Wiley Interdisciplinary Reviews-Nanomedicine and Nanobiotechnology, 12 (2020).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11] H.N. Mody, K.H. Mody, R.V. Jasra, H.J. Shin, R. Ryong, Catalytic activity of an immobilized alpha-amylase on mesoporous silicas, Indian Journal of Chemistry Section a-Inorganic Bio-Inorganic Physical Theoretical & Analytical Chemistry, 41 (2002) 1795-1803.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12] T.J. Pullukat, R.E. Hoff, Silica-based Ziegler-Natta catalysts: A patent review, Catalysis Reviews-Science and Engineering, 41 (1999) 389-428.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13] B.B. Van Aken, M.C.R. Heijna, J. Löffler, W.J. Soppe, Dynamically deposited thin-film silicon solar cells on imprinted foil, Energy Procedia, 10 (2011) 88-93.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14] S.S. Sarangi, P.V. Satyam, S.K. Nayak, S.D. Mahanti,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studies of gold nano-cluster on silicon (001) surface, Indian Journal of Physics, 91 (2017) 853-859.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15] M.W. Hahn, J.R. Copeland, A.H. van Pelt, C. Sievers, Stability of amorphous silica-alumina in hot liquid water, ChemSusChem, 6 (2013) 2304-2315.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16] W. Ding, X. Huang, W. Zhang, F. Wu, J. Li, Sulfite activation by a low-leaching silica-supported copper catalyst for oxidation of As(III) in water at circumneutral pH,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359 (2019) 1518-1526.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17] R. Liu, Y. Xu, B. Chen, Self-Assembled Nano-FeO(OH)/Reduced Graphene Oxide Aerogel as a Reusable Catalyst for Photo-Fenton Degradation of Phenolic Organics,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8).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18] A. Wang, Y. Yang, Y. Qi, W. Qi, J. Fei, H. Ma, J. Zhao, W. Cui, J. Li, Fabrication of 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 with Well-Defined Multicompartment Structure as Efficient Drug Carrier for Cancer Therapy in Vitro and in Vivo,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8 (2016) 8900-8907.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19] M.A. Chowdhury, The Silica-based Formulations for Drug Delivery, Bone Treatment, and Bone Regeneration, Chembioeng Reviews, 3 (2016) 229-245.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20] S. Meer, A. Kausar, T. Iqbal, Attributes of Polymer and Silica Nanoparticle Composites: A Review, Polymer-Plastics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55 (2016) 826-861.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21] E. Bagheri, L. Ansari, K. Abnous, S.M. Taghdisi, F. Charbgoo, M. Ramezani, M. Alibolandi, Silica based hybrid materials for drug delivery and bioimaging, 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 277 (2018) 57-76.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22] I.C. Chen, M. Zhang, B. Teipel, I.S. de Araujo, Y. Yegin, M. Akbulut, Transport of polymeric nanoparticulate drug delivery systems in the proximity of silica and s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49 (2015) 3575-3583.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23] Y. Hu, Y. Wang, S. Wang, Recent progress of nano-porous silica as drug carrier, Journal of Shenya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27 (2010) 961-967.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24] J. Chun, J.H. Lee, Recent Progress on the Development of Engineered Silica Particles Derived from Rice Husk, Sustainability, 12 (2020).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25] S.A. Jadhav, H.B. Garud, A.H. Patil, G.D. Patil, C.R. Patil, T.D. Dongale, P.S. Patil, Recent advancements in silica nanoparticles based technologies for removal of dyes from water,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Communications, 30 (2019).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26] M.-J. Kang, F.-L. Jin, S.-J. Park, Influence of Ozone-Treated Silica Nanoparticles on Mechanical Interfacial Behavior and Thermal Stability of Silicone Composites, Journal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18 (2018) 6244-6248.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27] S. Lee, K.Y. Choi, Ethylene Polymerization over Metallocene Catalysts Supported on Highly Fib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 Macromolecular Reaction Engineering, 11 (2017).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28] E.M. Claesson, A.P. Philipse, Thiol-functionalized silica colloids, grains, and membranes for irreversible adsorption of metal(oxide) nanoparticles, Colloids and Surfaces a-Physicochemical and Engineering Aspects, 297 (2007) 46-54.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29] C. Sogaard, J. Funehag, Z. Abbas, Silica sol as grouting material: a physio-chemical analysis, Nano Convergence, 5 (2018).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30] L. Khachatryan, E. Vejerano, S. Lomnicki, B. Dellinger, Environmentally persistent free radicals (EPFRs). 1. Generation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in aqueous solutions,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45 (2011) 8559-8566.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31] F. He, H. Zhao, X. Qu, W. Qiu, W. Wu, Synthesis and properties of silica aerogel by using acid silica sol and TEOS as silicon sources, in: W. Pan, J.H. Gong (Eds.) High-Performance Ceramics Iv, Pts 1-3, 2007, pp. 1509-1512.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32] S.S. Hayrapetyan, H.G. Khachatryan, Control of the growth processes of the silica sols colloidal particles, Microporous and Mesoporous Materials, 78 (2005) 151-157.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33] M. Elma, E.L.A. Rampun, A. Rahma, Z.L. Assyaifi, A. Sumardi, A.E. Lestari, G.S. Saputro, M.R. Bilad, A. Darmawan, Carbon templated strategies of mesoporous silica applied for water desalination: A review, Journal of Water Process Engineering, 38 (2020).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34] B. Singh, J. Na, M. Konarova, T. Wakihara, Y. Yamauchi, C. Salomon, M.B. Gawande, Functional Mesoporous Silica Nanomaterials for Catalysis and Environmental Applications, Bulletin of the Chemical Society of Japan, 93 (2020) 1459-1496.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35] J. Xu, X. Wang, F. Pan, Y. Qin, J. Xia, J. Li, F. Wu, Synthesis of the mesoporous carbon-nano-zero-valent iron composite and activation of sulfite for removal of organic pollutants,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353 (2018) 542-549.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36] D. Varisli, C. Korkusuz, T. Dogu, Microwave-assisted ammonia decomposition reaction over iron incorporated mesoporous carbon catalysts,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201 (2017) 370-380.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37] T. Grewe, X. Deng, C. Weidenthaler, F. Schüth, H. Tüysüz, Design of Ordered Mesoporous Composite Materials and Their Electrocatalytic Activities for Water Oxidation, Chemistry of Materials, 25 (2013) 4926-4935.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38] F. Chen, W. Zhou, H. Yao, P. Fan, J. Yang, Z. Fei, M. Zhong, Self-assembly of NiO nanoparticles in lignin-derived mesoporous carbons for supercapacitor applications, Green Chemistry, 15 (2013) 3057.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39] X.-H. Ma, L.-S. Wang, Y.-B. Zhao,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esoporous Silica Hollow Spheres, Chinese Journal of Inorganic Chemistry, 25 (2009) 1091-1096.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40] T. Djekic, Effective intraparticle diffusion coefficients of CoCl2 in mesoporous functionalized silica adsorbents, Adsorption, 13 (2007) 231-237.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41] C.M. Yang, K.J. Chao, Functionalization of molecularly templated mesoporous silica, Journal of the Chinese Chemical Society, 49 (2002) 883-893.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42] T. Witoon, M. Chareonpanich, J. Limtrakul, Size control of nanostructured silica using chitosan template and fractal geometry: effect of chitosan/silica ratio and aging temperature, Journal of Sol-Ge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56 (2010) 270-277.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43] A.M. de Oliveira, R.A. dos Reis Ferreira, P.C. Martins Filho, Production of silica gel from waste metal silica residue, Materials Letters, 275 (2020).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44] M.P. Nikolic, R. Filipovic, S. Stanojevic-Nikolic, Effect of reaction time on formation of silica core/shell particles, Processing and Application of Ceramics, 9 (2015) 209-214.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45] A.E. Voinescu, M. Kellermeier, A.M. Carnerup, A.-K. Larsson, D. Touraud, S.T. Hyde, W. Kunz, Co-precipitation of silica and alkaline-earth carbonates using TEOS as silica source, Journal of Crystal Growth, 306 (2007) 152-158.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46] R.-H. Jin, Understanding Silica from the Viewpoint of Asymmetry, 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 25 (2019) 6270-6283.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47] E. Turiel, A. Martin-Esteban, G. Bordin, A.R. Rodriguez, Stability of fluoroquinolone antibiotics in river water samples and in octadecyl silica solid-phase extraction cartridges, Anal Bioanal Chem, 380 (2004) 123-128.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48] G. Qian, R. Fan, M.D. Short, R.C. Schumann, J. Li, C.S.R. St, A.R. Gerson, The Effects of Galvanic Interactions with Pyrite on the Generation of Acid and Metalliferous Drainage,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52 (2018) 5349-5357.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49] L. Duan, T. Palanisami, Y. Liu, Z. Dong, M. Mallavarapu, T. Kuchel, K.T. Semple, R. Naidu, Effects of ageing and soil properties on the oral bioavailability of benzo[a]pyrene using a swine model,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70 (2014) 192-202.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50] D. Cai, L. Wang, G. Zhang, X. Zhang, Z. Wu, Controlling pesticide loss by natural porous micro/nano composites: straw ash-based biochar and biosilica,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5 (2013) 9212-9216.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51] W.J. Cheong, Porous Silica Particles As Chromatographic Separation Media: A Review, Bulletin of the Korean Chemical Society, 35 (2014) 3465-3474.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52] Y. Wang, Z. Xu, J. Wang, Z. Zhou, P. Du, X. Cheng, Synergistic effect of nano-silica and silica fume on hydration properties of cement-based materials, Journal of Thermal Analysis and Calorimetry, 140 (2020) 2225-2235.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53] H. Liu, G. Luo, L. Wang, W. Wang, W. Li, Y. Gong, Laboratory Evaluation of Eco-Friendly Pervious Concrete Pavement Material Containing Silica Fume, Applied Sciences, 9 (2018) 73.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54] I. Maruyama, A. Teramoto,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autogenous shrinkage of silica fume cement pastes with a very low water–binder ratio,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 50 (2013) 41-50.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55] M.M. Emara, A.S. Tourky, M.M. El-Moselhy, Structural modification of mordenite zeolite with Fe for the photo-degradation of EDTA,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166 (2009) 514-522.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56] J. Gong, X. Zu, W. Mu, Y. Deng, In situ self-assembly synthesis of gold nanoparticle arrays on polystyrene microspheres and their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Colloid and Polymer Science, 291 (2012) 239-244.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57] Y. Ju, X. Li, J. Feng, Y. Ma, J. Hu, X. Chen, One pot in situ growth of gold nanoparticles on amine-modified graphene oxide and their high catalytic properties,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316 (2014) 132-140.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58] F. Dumur, A. Guerlin, E. Dumas, D. Bertin, D. Gigmes, C.R. Mayer, Controlled spontaneous generation of gold nanoparticles assisted by dual reducing and capping agents, Gold Bulletin, 44 (2011) 119-137.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59] M. Sun, G. Zhang, Y. Qin, M. Cao, Y. Liu, J. Li, J. Qu, H. Liu, Redox Conversion of Chromium(VI) and Arsenic(III) with the Intermediates of Chromium(V) and Arsenic(IV) via AuPd/CNTs Electrocatalysis in Acid Aqueous Solution,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49 (2015) 9289-9297.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60] X. Huang, X. Zhou, S. Wu, Y. Wei, X. Qi, J. Zhang, F. Boey, H. Zhang, Reduced graphene oxide-templated photochemical synthesis and in situ assembly of Au nanodots to orderly patterned Au nanodot chains, Small, 6 (2010) 513-516.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8zN原创论文网_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网站

上一篇:二维层状材料中的原子沉积技术综述
下一篇:返回列表

| 论文推荐

更多 更多论文
在线客服系统